锻造用钢
自由锻造所用的原材料有钢锭和钢坯两种类型;由于钢坯也是由钢锭轧、锻而成的,所以钢锭是最基本的锻造用材,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锻件质量的好坏。
钢的冶炼方法
应用较普通的冶炼方法有:
(1)碱性平炉法,是以碱性炉渣来炼钢的,它能大量去除钢液中的硫、磷,但氢含量较高。
(2)酸性平炉法,是以酸性炉渣来炼钢的.它不能去除钢中的硫、磷,所以对炼钢原料要求经过精选, 因而成本较高,但钢中氢含最较低。
(3)碱性电炉法,是靠髙温电弧进行冶炼加热的。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大为减少,硫、磷含量也较小.但氢气含量仍然较高。
为了提高钢的质量,国内外还应用了真空熔炼、电渣重熔等新的冶炼技术,以更有效地减少钢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。
钢锭的型式、组织与缺陷
(1)钢锭的形状、尺寸和型式
钢锭的形状通常是截头锥体,上端较大,下端较小,其横截面的形状有方形、圆形、扁方形和多角形(8角、12角、24角)等,见图。因此,决定钢锭形状和尺寸的因素有锥度,高径比和截面形状。
钢锭的型式有普通和特殊型两大类型。普通型式的钢锭,是供一般锻件用的,其锥度a为4%左右,髙径比K约为1.8?2.3,冒口的比例约占17%。特殊型式的钢锭如图,是供重要或特殊形状锻件用的。其中,短粗钢锭的锥度a为高径比尺为11%-12%,高径比K为1.5左右,冒扣的比例占20%-24%,这种形式的钢锭结晶质;量高,缺陷少,供重要的大型锻件用作坏料;空心钢锭则只能用作大型空心锻件的坯料,以减小头部和心部的切料损失,其重量为7?145t此外也可用作薄壁轧管的坯料;长形钢锭的锥度a为5%左右,髙径比K为4左右。这种型式的钢锭主要供大型长轴类锻件用作坯料。
1)冒口。是钢液向固态转变过程中最后凝固的部分,凝固时已无钢液补充体积的收缩,因而在此处形成缩孔及其周围的疏松区。此外,低熔点的非金属杂质等也都集中冷凝在这里。所以,冒口是钢锭组织缺陷最严重,质量最差的部分。
2)锭身。是通常用于锻造的部分,其内部表现出三层结晶结构:表面为细晶粒层,它是由高温钢液接触冷钢锭模壁时急冷而形成的;表面以下为柱状晶粒层,它是由于此处的结晶比较缓慢,散热时热量均沿垂直于钢锭模壁的方向传播,因而导致晶粒定向成长的结果:中心部分为粗大的等轴晶粒区,这是由于中心区域均匀缓冷时、敢热方向已不明显,因而导致晶粒朝各个方位等速成长的结果。
3)底部是钢液接触锭模的部分,也是中心部分凝固过程中大量杂质(炉渣及重金属等)沉积的部分,因而形成带沉积堆的细晶组织区。
钢锭的冒口和底部都需在锻造过程中予以切除。
(3)钢锭的缺陷
由于钢锭的形成过程,导致它出现某些必然的缺陷,这些缺陷是:
1)缩孔及疏松。是钢液最后凝固部分体积收缩时所产生的。它的产生虽不可避免,但对其出现部位可进行适当控制。浇注钢锭时在锭模的顶部加保温帽,以便造成个缓慢冷却和最后凝固的区域,使缩孔和疏松都集中在区内,以便于在锻造时随冒口一起切除。
2)偏析。是指钢锭中各部分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,有树枝偏析和区域偏析两种。
①树枝偏析。由于金属结晶多以树枝生长方式进行的,即先形成晶核,然后长出枝干,在枝干长大的同时,又在其上长出新的枝干。如此下去,直到相邻的树枝状枝干相遇为止。这便是树枝结晶,如图所示。然而,先凝固的枝干部分,成分较纯,杂质较少;而后凝固的枝间部分则杂质较多。先凝固的晶体杂质较少,而后凝固的晶体边界则杂质较多,如图中,由于各种合金元素及杂质的这种选择性结晶,因而在枝干、枝间及晶粒边界造成了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,这种晶粒范围内的成分不均匀性称为树枝偏析。
树枝偏析可以通过锻造、再结晶、高温扩散和锻后热处理得到消除。
②区域偏析。是指钢锭各个部位化学成分的不均匀现象。这种区域性的偏析是由于结晶有先后,初生晶体、钢液、杂质的密度不同,凝固过程中,气体的析出和 上升等原因造成的。按成分的差异状况,它可分为正偏析和负偏析,正偏析是指杂质及合金元素高于钢锭平均成分的偏析,低于平均成分的偏析称为负偏析。按部位来分,则有V形偏析区、A(倒V)形偏析区和正、负偏析区,如图所示。倒V形偏析区是由于低熔点杂质被柱状晶粒棑挤并随气体上浮而形成的,成分上属于正偏析,其中硫和磷的含量很高,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显微孔隙和疏松。V形偏析是由于结晶时初生晶体下沉、钢液由冒口处补缩形成的。由于凝固最晚,因而含有更多的硫化物夹杂和疏松,也属正偏析。负偏析区分布在钢锭的下部。由于初生晶体下沉,其合金元素和杂质的含量都低于钢锭的平均成分。且含有很多熔点较高的氧化物夹杂。一般,钢锭头部和心部的偏析较钢锭下部和外部的偏析严重;而且重量和体积越大和合金元素含量越多时,偏析现象也就越严重。
区域偏析只能通过锻造来减轻其影响。如将杂质分散,将孔隙和疏松锻合等,对于大直径钢锭,还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工艺措施才能保证锻件的质量。
3)夹杂。是指不溶解于金属基体的非金属化合物。常见的夹杂有硫化物、氧化物和硅酸盐等。实际上,夹杂有两类:一类是冶炼和浇注时的化学反应物;而另一类则是冶炼和浇注过程中被带入的。
钢锭中的夹杂分布也是不均匀的,在V形和倒V形偏析区内都有很多夹杂,尤以钢锭心部最为集中。危害性的粗大夹杂物主要分布在钢锭底部的负偏析区。
钢锭中夹杂物的存在,破坏了金属基体的连续性,因而也降低了钢锭的可锻性。锻造不可以消除钢中的夹杂,但是,通过合理的锻造工艺可以破碎粗大的夹杂,并使之分散分布,以达到改善钢的力学性能的目的。
4)气体。钢液中溶解有很多气体,在凝固过程中会有大量气体析出,但总有一些气体会残留在钢锭内或皮下形成气泡。钢锭内部的气泡可以通过锻造予以锻合,但皮下气泡却常常容易引起裂纹。
在钢锭中常见的残留气体有氧、氮、氧等,其中氧和氮最终以氧化物和氮化物夹杂存在于钢锭中,而氢会引起钢的“氧跪”现象,是钢中危害性的气体。
5)穿晶。是指某些情况下,钢锭截面上几乎全部布满柱状结晶的现象,如图所示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浇注钢水的温度较高、钢锭冷却速度较大时。铸锭中的柱状晶粒层得以充分发展的结果。这种结晶结构易在柱状晶粒的交界处聚集易熔的夹杂,锻造时容易沿着这些部位发生破裂。多角形截面的钢锭较导避免出现“穿晶”。
6)表面裂纹。浇注工艺和钢锭模的设计制造不当时,都会造成钢锭表面产生裂纹,钢锭锻造前应彻底清除表面裂纹,否则,裂纹会在锻造过程中向钢锭内部引伸而导致钢锭报废。
上一篇:锻件等温成形工艺的特点一般表现